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”。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形成了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四时规律以及生、长、收、藏的物候特点。秋令属金,五行为义,金气肃杀,天地始肃秋者,阴之始,故曰天地始肃。肺与形、窍、志、液、时的关系,包括肺在体合皮、其华在毛;在窍为鼻;在志为忧(悲);在液为涕;与秋气相通应。肺为华盖,“华盖”,指帝王的车盖,《内经》用来比喻肺。肺为娇脏,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,无论外感、内伤或他脏病变都可涉及肺,故为诸邪易侵之脏。总体来说,通过季节相对应的养生方法,调节自身阴阳的偏盛或偏衰,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,方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。
(一)收养阴气
立秋以后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气候由炎热渐渐转为寒凉。秋季是人体阴阳代谢中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平时应注意静以养神,摒弃杂念,恬淡从容,使心胸宽广,使视野开阔,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,以使气血调和。
(二)调畅情志
情绪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:七情人之常性,《黄帝内经》以五行为基,将五脏与五情对应,肺在志为忧(悲),肺为情志之节,肺藏魄主忧,肺藏魄在于肺主气,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,以气养魄。故有悲则气消之说法,切忌情绪大起大落,常用的情志护理的方法有:1.心理疗法(说理开导、以情胜情),2.中医五行音乐疗法,以金音为代表曲目:《阳春白雪》《广陵散》《江河水》等,3.药物治疗等。
(三)饮食因时制宜
秋主收,秋气通于肺,燥邪当令,阳气收敛;秋季饮食应清热生津、滋阴润肺为主,宜多食润燥之品,如泥鳅、鲋鱼、银耳、鸭梨、百合、芝麻、蜂蜜、、甘蔗、牛奶等。同时忌辛散之物,以顺应自然界敛肃之气,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,包括辣椒、生姜、花椒、葱、韭等,以免发散阳气。自秋分或霜降之后,体弱之人可开始进补,但不宜峻补;除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水外,可适量茶饮:如麦冬、石斛、沙参等,食疗方:雪梨银耳百合羹、玉竹排骨汤等。
(四)生活起居
以顺应四时,平衡阴阳为原则。故应增加睡眠,早卧早起,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。室内空调的使用要得当,建议室内外温差保持在5℃左右。老年人及孩童出汗多,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,应勤洗澡、换衣服,内衣要以纯棉制品为主,既能吸汗对皮肤又无刺激。慢添衣,早晚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护阳气,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,以提升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力。
(五)运动与锻炼
《素问.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秋三月,此为客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同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秋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飱泄,奉藏者少”。故早晚可去室外散步,如八段锦、打太极拳、经络呼吸操、六字诀等,适量做些运动,既可促进血液循环、加快新陈代谢,又可保持良好的精气神。
(六)预防疾病复发
中医治未病是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,中医说上工治未病,未病并不是某一种病的名称,治未病的含义是“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”。未病先防,是在疾病发生之前,注意保养身体,顾护正气,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即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既病防变,是指在患病后,要及时诊断、治疗,扶正祛邪,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。不少患者因为立秋过后不注意保暖,还经常吹空调、吹电扇,结果导致旧病复发;像肩周炎、颈椎病、痛风等复发率较高,除了慢性顽疾外,像秋后腹泻、胃炎和肠炎、感冒、发热等,在此阶段发病的概率也很高。(马黎黎/文图 张国梁/审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