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促进
药食两用之枸杞
发布时间:2019-09-05   来源:中西医结合医院   浏览:1184

枸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,“保温杯里泡枸杞”已成为时下热门的流行话题,枸杞的各种养生保健作用也被传得神乎其神。对于枸杞你真的了解吗?



人们日常食用的枸杞一般指的是枸杞的果实“枸杞子”。其实不仅是果实,枸杞全身都是宝,早在明代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记载:“春采枸杞叶,名天精草;夏采花,名长生草;秋采子,名枸杞子;冬采根,名地骨皮”,可见枸杞各个部位均可入药。目前常用的主要是枸杞子、枸杞叶和根皮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们具体各有哪些不同吧。


1. 枸杞子:

来源: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。夏、秋二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,热风烘干,除去果梗,或晾至皮皱后,晒干,除去果梗。

性味与归经:甘,平。归肝、肾经。

功能与主治: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。用于虚劳精亏,腰膝酸痛,眩晕耳鸣,阳痿遗精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目昏不明。

用法与用量:6~12g。



2. 地骨皮:

来源: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。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,洗净,剥取根皮,晒干。

性味与归经:甘,寒。归肺、肝、肾经。

功能与主治:凉血除蒸,清肺降火。用于阴虚潮热,骨蒸盗汗,肺热咳嗽,咯血,衄血,内热消渴。

用法与用量:9~15g。



3. 枸杞叶:

来源: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嫩茎叶。春季至初夏采摘,鲜用。

性味与归经:苦甘,凉。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

功能与主治:补虚益精,清热,止渴,祛风明目。主治虚劳发热,烦渴,目赤昏痛,障翳夜盲,崩漏带下,热毒疮肿。

用法与用量:煎汤或煮食,鲜者2~8两,一般作为食材使用。



中医认为,枸杞子性平味甘,归肝、肾经,具有补肝肾、明目的功效。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,枸杞子能够升高外周血白细胞、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、增强细胞与体液免疫,促进造血功能,还有抗衰老、保肝等作用。日常食用枸杞子,可以在煲汤或煮粥时加入,也可用来泡茶,如枸杞菊花茶等。

枸杞的根皮称为“地骨皮”,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,其味甘、性寒,归肺、肝、肾经。地骨皮能清肺热,除肺中伏火,生津止渴,具有解热作用,中医治疗肺热咳嗽的名方“泻白散”中就含有地骨皮。此外,地骨皮还能清肝肾之虚热,疗骨蒸,可用于治疗手足心热、五心烦热、失眠、盗汗等症状。

枸杞叶性凉,味苦、甘,其功效为补虚益精、清热明目,还有强壮机体和延缓衰老的作用。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、广西、江苏等地居民有食用枸杞叶的习惯,将枸杞嫩叶与猪肝、排骨等一起煲汤食用,是春夏之交的食疗佳品。



注意事项:

虽然枸杞营养丰富、食药皆宜,但服用枸杞也是有讲究的,并非人人适用。就拿人们经常食用的枸杞子来说,也要注意服用方法和禁忌。

1、不宜过量服用。每天吃少量枸杞子,有很好的保健作用,一般来说,健康成年人一天不宜超过30克。枸杞子过量食用会导致上火、流鼻血、甚至引起眼睛红胀等不适症状,老年人和小儿尤应注意。

2、枸杞子温热效果较明显,阴虚体质、胃火旺盛者如经常发生口疮、口臭、咽痛、牙痛、失眠、头痛等症状的人群最好不要吃;正在感冒发烧、身体有炎症、腹泻等急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应暂时停服,待病愈后再服不迟。

3、枸杞子含糖量较高,糖尿病患者要慎用。枸杞子味甜易滋腻碍胃,外感实热、湿邪较重、大便溏泻、胸腹水者也不可多用。

4、枸杞子也有“保质期”,有酒味的枸杞子已经变质,不能再吃。平时贮藏枸杞子宜在低温条件下密封包装,以防止其多糖类成分外溢,使外观发粘泛油,降低药效。(转自安徽省中医院)